你有過這種體驗嗎?在人群密集的演唱會、體育場、商場或車站,手機網絡更容易受到影響,最直觀的感覺就是“人多的地方信號差”。
2008年8月8日,已在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任教的彭木根,同樣被這一問題困擾。那天,他幸運地在現場觀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,彭木根原本準備在“鳥巢”給家里打個電話,與家人一同分享這份喜悅,但電話卻撥不通……
核心區(qū)域人口密集但基站有限,通信質量難以保證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、讓人流密集區(qū)域的無線高容量上網不再是奢望?
從2000年進入移動通信領域以來,彭木根致力于人口密集區(qū)域的移動通信系統(tǒng)靈巧基站和智能無線組網研究。從3G到5G,他為中國自主研發(fā)的密集無線網絡技術成為國際主流、改變世界通信格局作出了貢獻。2021年,彭木根被授予北京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榮譽稱號。
“我不信這個邪”
2000年,彭木根從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畢業(yè)。那一年,他做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決定——放棄已拿到的企業(yè)高薪職位,去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(yè)繼續(xù)深造。
彼時,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(3G)標準TD-SCDMA的核心基礎理論發(fā)展并不成熟,缺乏相關理論研究,嚴重制約產業(yè)應用。一些國外專家甚至由此斷言,中國的3G只能應用于小型局部組網,不適合大規(guī)模無縫組網。
“我不信這個邪。我覺得中國未來的移動通信行業(yè)前景廣闊,這也是我跨專業(yè)考研的原因。”彭木根說。
一個TD-SCDMA小區(qū)有多大容量、能接多少用戶?多個基站同時共存時小區(qū)之間的干擾有多大?如何才能實現大規(guī)模無縫組網?……來到北郵后,彭木根一頭扎進這些棘手難題,率先開展了TD-SCDMA組網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。
經過多年刻苦鉆研,彭木根通過引入多用戶檢測技術和波束賦形增益因子,成功構建出單小區(qū)和多小區(qū)的容量分析模型,推導得出了有別于其他3G技術的小區(qū)容量表達式。換句話說,彭木根的研究證實了中國3G的容量和覆蓋性能與其他3G系統(tǒng)相比基本無差別,推翻了此前國外專家的武斷結論。
對不少通信專業(yè)的學生來說,《TD-SCDMA移動通信系統(tǒng)——增強和演進》是一本耳熟能詳的行業(yè)專著,彭木根是作者之一。這本出版于2008年的圖書,直到今天還被譽為“中國3G產業(yè)寶典”,其中詳盡闡述了中國3G的基礎理論、關鍵技術、標準制定、測試結果等,3年內加印了10余次。
在3G時代,中國主導的移動通信制式TD-SCDMA、歐洲的WCDMA與美國的CDMA2000共同成為全球三大移動通信標準,中國第一次向世界通信業(yè)發(fā)出了自己的聲音。
小基站破解大難題
2013年,普林斯頓大學著名院士文森特·珀爾收到了一封言辭懇切的郵件,這封郵件來自彭木根。那年,已在國內學術圈小有名氣的彭木根,決定暫別安穩(wěn)的教學與科研生活,出國進修。珀爾在通信工程和信息論領域久負盛名,此前并未遇到過毫無“留洋”經驗的中國學者。彭木根字里行間的真誠打動了他,讓珀爾看到了這個中國青年對學術研究的執(zhí)著與堅定。
“后來我才意識到,那封郵件其實有不少語法錯誤。”彭木根笑著說。
受益于十分熟悉產業(yè)發(fā)展情況,彭木根在訪學期間發(fā)表論文的效率與質量都很高,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,其中多篇成為ESI高被引論文。這段時間的科研成果也奠定了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。
回國后,彭木根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熱點區(qū)域無線組網的研究中,以期解決像“鳥巢”一樣的熱點區(qū)域無線高容量上網的問題。
經過一次次假想與測試,彭木根提出“即插即用”的靈巧小基站及智能組網方案。靈巧小基站安裝在體育場館等熱點區(qū)域,實現了多個運營商接入設備共享,大幅節(jié)省了安裝空間,有效破解了體育館、中央商務區(qū)、大型活動等用戶密集區(qū)域的無線網絡高容量、低成本、自適應組網難題。
在北京郵電大學密集無線網絡實驗室內,彭木根展示了“5G云小站”和“5G霧小站”的應用。“5G云小站”是一個2米多高的機柜,能將基站的干擾處理、網絡管理、業(yè)務平臺等集合,借助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進行集中信號處理,從而抑制密集基站間的干擾,提升網絡容量。
“‘5G霧小站’則在‘5G云小站’的基礎上,增加了邊緣計算及智能技術,可以更好適應極低時延和巨容量性能需求,保證所有網絡運行數據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中。”彭木根說,通過實現本地化的數據分析和智能優(yōu)化,該技術還可應用于農、林、礦等諸多場景。
開啟6G美好生活
“業(yè)內有一句話:3G改變習慣,4G改變生活,5G改變社會,6G改變世界。這句話是大家對6G的極高期望,6G的確能帶給我們無限遐想。”彭木根說。
目前,彭木根正帶領團隊從事6G理論和技術的研究,包括4個方向:6G空間信息通信、6G無線傳輸、6G無線組網與無線算力和6G無線內生安全。
彭木根介紹,與現有5G主要服務于地面用戶不同,6G地面蜂窩網絡將與包括衛(wèi)星、無人機、高空平臺在內的空間網絡相互融合,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三維立體網絡,覆蓋陸地邊遠地區(qū)、海洋、極地等傳統(tǒng)無線網絡難以覆蓋的地區(qū),實現全球廣域覆蓋。“從技術層面來看,6G比5G最直觀的提升在于傳輸速率更高、通信時延更低。有報告顯示,6G峰值網速最高可達100Gbps;網絡延遲也可能從‘毫秒’級降到‘亞毫秒’級。”他說。
可以大膽想象未來這樣一幅場景:面向人與人的通信演進為人—機—物的智慧互聯(lián),原先在5G中使用的高清視頻傳輸、工業(yè)互聯(lián)網、車聯(lián)網等功能將在6G中進一步完善,全息通信、智慧車聯(lián)網、智慧工業(yè)互聯(lián)網等技術將逐漸成熟并進入商用……曾經在影視作品里出現的畫面,正一步步變成現實。
“以自動駕駛為例,目前智能汽車的感知能力主要依靠本地多種傳感器,包括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、GPS、激光雷達等。雖然綜合精度達到厘米級甚至毫米級,但仍無法充分滿足自動駕駛需求。6G網絡能夠解決自動駕駛傳感器感知范圍受限、精度不足、信息傳輸延遲等問題,提升車輛應對突發(fā)事件的響應能力。”彭木根介紹。
向著這個目標,彭木根帶領團隊又一次踏上了技術攻關之路。“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,都能讓老百姓實現暢通互聯(lián),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最想實現的。”彭木根說。
中國科協(xié)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本報合作推出
原標題:
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彭木根——
“讓老百姓實現暢通互聯(lián)”(科創(chuàng)正青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