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做文藝戰(zhàn)線一顆螺絲釘”不單是樸素的職業(yè)信條,更是靈魂深處的忠誠印章。“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做什么,就盡心盡力做好什么。”游本昌同志的追求恰恰是對此最樸素的回響——不貪圖閃光之華麗,唯求扎根之堅實,在文藝的沃土里默默耕耘。這種純粹的忠誠與專注,本身就是作風建設在個體生命中最本真的實踐與最深刻的映照。
“覺得不夠”這一句自白,是游本昌內(nèi)心信仰的熾熱燃燒。他雖逾九旬高齡,舞臺生命依然蓬勃躍動,藝術創(chuàng)作仍然銳意爭先,此非尋常意義上的“不知老”,實為一個真正共產(chǎn)黨人對宗旨信仰的終身奔赴?!吨袊伯a(chǎn)黨廉潔自律準則》開宗明義強調(diào)“堅定理想信念”,游本昌同志終身踐行的,不也正是此種永不停歇的追求?其生命軌跡印證了“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”這句話并非抽象理念,而是無數(shù)個體用全部心力與熱情熔鑄而成的精神實體。九十二載光陰不減赤誠本色——這樣的生命姿態(tài)與精神品格所蘊藏的力量,比任何口號都更震撼青年心靈。
游老以其耄耋之年的實際行動,為全社會,特別是年輕一代,敲響了一記清亮的“成人禮”鐘聲。
游本昌前輩高舉的右手,既是終其一生對信仰忠誠的莊嚴總結,也是對后來者無聲卻力量磅礴的召喚:青年一代作為新時代奮斗主力,當主動接過作風建設的接力棒。
青年干部要擦亮理想信念這面“鏡子”。我們應將對黨的忠誠融進血脈,以初心照亮前行的每一步。唯有常拂思想之塵、常思為政之責,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,在風浪考驗中不移志向,守護紅色血脈薪火永傳。
青年干部要繃緊紀律規(guī)矩這根“弦”。作風建設沒有真空時區(qū)。應當時刻把黨章黨紀視為鏡鑒與指南,知敬畏、存戒懼、守底線。唯有主動置身于監(jiān)督的陽光之下,自覺抵御歪風邪氣的侵蝕,青春之路方能坦蕩如砥,不為歧途所惑。
青年干部要磨礪實干擔當這把“銳器”。作風建設終須落到實處。青年當激發(fā)“趕考”的清醒與堅定,在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、科技創(chuàng)新等攻堅戰(zhàn)場挺身而出,面對群眾急難愁盼勇于擔當作為。唯有以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抓落實,才能創(chuàng)造出經(jīng)得起人民與歷史檢驗的青春實績。
當九十二歲的拳拳誓言成為千萬青年干部奮斗的起點,這個“信仰的坐標”便擁有了穿越時空的偉力。
新時代青年必將在作風建設的接力賽中疾步奔跑,熔鑄對理想信念的如磐之忠、煉就對紀律約束的高度警醒、鍛造出實干奮斗的銳利鋒芒。(吳獻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