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《人民日報》8月18日《3600萬建客運站,10年未啟用》一文報道,黑龍江綏化市王先生來信說,黑龍江綏化東城客運站作為綏化市向社會公布的惠民工程之一,總投資3600余萬元。然而該工程2015年建成后,一直未啟用。市民搭乘長途汽車仍在破舊的老客運站,站內(nèi)破舊不堪,客運車輛擠占道邊運營,十分不便。希望有關部門盡快推動新站使用,為廣大市民營造良好出行環(huán)境,讓公共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。
此前,中央廣播電視總臺《財經(jīng)調(diào)查》欄目報道:山西稷山縣部分村莊投入不少資金建設的新公廁,常年掛著鎖、關著門,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擺設。事件曝光后,當?shù)匮杆僬?,并對失職人員嚴肅問責。
公廁作為城鄉(xiāng)基礎設施的“最小單元”,承載著解決群眾“如廁難”的基本需求,更是民生工程建得好不好、城鄉(xiāng)文明程度高不高的直觀標尺。稷山縣的案例中,將公廁這一民生工程淪為“面子道具”,鎖住的不僅是廁所門,更是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心門。這一報道稱,據(jù)村民講述,新建的公共廁所都不提供日常使用,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。平時緊閉大門證明“管理有序”,檢查時匆忙開放彰顯“政績斐然”。這種“關門政績”的荒誕邏輯,暴露出少數(shù)基層干部對民生工程的認知偏差。
類似“重建設、輕管理”的現(xiàn)象并不少見,不得不令人深思和反思:為啥好好的民生項目,沒起到預期的惠民效果?當“交鑰匙”成為工程終點,當“觀摩點位”替代實際使用,讓公共資源陷入從建設到閑置再到浪費的惡性循環(huán),最終損害的是政府公信力與群眾獲得感。
表象之下,是深層的治理邏輯困境。一方面,少數(shù)基層干部仍存有“形象=政績”的陳舊思維,將民生工程視為晉升資本而非責任擔當。有的熱衷于“短平快”的表面工程,追求“立竿見影”的視覺效果,卻對后期運營成本、管理責任避而不談。另一方面,基層治理能力不足導致“重建輕管”現(xiàn)象。管護經(jīng)費不足、缺乏專業(yè)維護團隊、監(jiān)督機制缺位等,使得一些民生工程從規(guī)劃階段就埋下“爛尾”隱患。
讓民生工程回歸本位,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,深刻認識到民生工程不是“政績工程”“形象工程”,而是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。要始終站穩(wěn)群眾立場,時刻從群眾利益出發(fā),切實抓好民生工程的建設和管理,把應民之呼、解民之難的惠民工作,做到群眾心坎,讓民生工程真正解決群眾所需所盼。
避免民生工程虎頭蛇尾,還需健全長效機制。針對“重建輕管”問題,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,明確責任主體,落實管護經(jīng)費,納入基層治理網(wǎng)格,加強日常監(jiān)督檢查,確保民生工程能夠長期穩(wěn)定地發(fā)揮應有作用。要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工程成效的標準,定期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,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、德政工程。
杜絕民生工程淪為“面子道具”,更要強化監(jiān)督考核。民生工程的“政績”不在于建筑本身的規(guī)模顏值,而在于真正解決群眾的痛點難點;不在于媒體報道的級別和篇幅,而在于百姓的口碑。要將“民生導向”充分融入考核體系當中,將群眾滿意度、工程實際使用率等指標納入政績評價,倒逼黨員干部摒棄“面子工程”思維,弘揚實干作風。針對民生工程中出現(xiàn)的形式主義問題,需建立“負面清單”,嚴肅追責問責。同時,暢通“民生工程民心評”群眾監(jiān)督渠道,通過“隨手拍”“曝光臺”等平臺,鼓勵公眾參與監(jiān)督,倒逼各地真正把民生實事辦成民心工程,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